734394_598553646827616_1136609051_n

 

我有一個小我13歲的弟弟,幫他換過尿布、餵他喝奶、哄他入睡…,那種關係,不全然像一般的兄弟那樣。剛好我是家裡的大哥,倒有點長兄如父的感覺。

他懂事之後,我大半的時間留在北部,念書、工作。所以回到老家,我很少罵他、念他,一方面是我本來就是情緒相對溫和的人,二方面是我跟他相處的時間少,「陪伴」他比「教訓」他更重要。

我跟他互動的時候,常陪他聊天。他有功課上的需要,我盡可能幫忙,甚至我回到台北了,還會幫他準備些資料郵寄回屏東。我常鼓勵他,跟他講一些他有興趣的話題,甚至他某次跟我提到喜歡某個音樂團體,我就幫他弄到那個音樂團體的簽名CD。
我記得某次過年,我從台北開車回屏東。我下午沒什麼重要的事,他想去台南品嚐小吃,我就從屏東開車到台南。可能剛好是過年期間,幾家有名的小吃都沒開,反正還有時間,我問他還想去哪裡,我完全以他的意見為主。他說了一個地點,因為車程有一點遠,可是我清楚我的目的,也就答應了。

同車的人說,為什麼要聽我弟的意見,因為扣掉來回車程,玩的時間就有限了?!對我來說,一方面是表達我對他的尊重,二方面是我認知到「陪伴」這件事的重要性。

所謂的陪伴,是花時間在對方身上,不管對方想做什麼,我們在能力範圍內,時間也允許,就盡量配合。這個過程,重點不是我們想什麼,重點是對方想什麼。每個人天生都有探索、學習的本能,當他能順著自己的意,去行動、實踐,就會有所學習。我們陪伴的人的任務,是支持他、保護他,讓他有力量往前,又不至於重重摔倒後爬不起來。

還有,陪伴的重點,是體驗「過程」,而不是評斷「結果」。我們太注意結果,以至於沒有把過程好好走一遍。譬如,這個社會常常只看成功失敗,可是,把心放在過程裡,才能由此產生改變、廣闊視野,欣賞沿路風景的美好。我常讓孩子們看清楚,在人際互動中,發生了什麼事—我們做了什麼—別人有什麼反應—…反覆釐清,一遍又一遍。結果常常是個人的選擇,只要願意承擔責任,就算我講完了,孩子們還是做一樣的選擇,那都沒關係。

我跟我弟到了目的地,那是個農場。雖然玩的時間短,但我們把握時間盡情地玩,玩得很開心。到目前為止,這次經驗是我跟他非常少數的美好回憶,我當時根本沒辦法意會到這天下午如此重要。

如果我有個對我來說重要的人,可是等到老了,我卻發現我跟他之間沒什麼值得回味的事,我覺得這挺讓人感傷的。有意義的關係,是我這輩子很重要的追求。

這是我的「陪伴」方式,也許不是很有時間效率,但我覺得很值得,提供各位朋友參考。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吉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